底流口和溢流口的直径是旋流除砂器分离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二者通过改变流场分布、颗粒沉降路径及流体分流比,直接影响粗细颗粒的分离效果。
底流口和溢流口的直径是旋流除砂器分离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二者通过改变流场分布、颗粒沉降路径及流体分流比,直接影响粗细颗粒的分离效果。以下是具体作用机制及影响规律:
一、底流口直径(Du)的影响
1. 对分离效率的正向作用
增大底流口直径:
底流流量增加,流体在旋流器内的轴向流速加快,缩短粗颗粒(砂粒)的沉降时间,减少其被溢流带走的概率。
底流浓度降低(因流量增大稀释作用),粗颗粒更易通过底流口排出,适合高含砂量工况。
典型场景:当处理含砂量>5% 的流体时,适当增大底流口可避免砂粒堆积堵塞。
减小底流口直径:
底流流量减少,轴向流速降低,粗颗粒有更充分时间沉降至锥段,分离效率提高(尤其对细颗粒)。
底流浓度升高(浓缩作用增强),适合需要高效分离细颗粒(如<50μm)的场景。
2. 对分离效率的负向作用
过大的底流口:
底流流速过快可能导致 “二次夹带”,即已沉降的粗颗粒被高速流体重新卷起,随溢流排出。
二、溢流口直径(Do)的影响
1. 对分离效率的正向作用
增大溢流口直径:
溢流流量增加,流体在旋流器内的旋转强度(切向速度)提升,离心力增大,细颗粒分离效率提高。
适合需要分离细颗粒(如<30μm)的工况,例如精密过滤预处理。
减小溢流口直径:
溢流流量减少,粗颗粒被带入溢流的概率降低(因溢流流速降低),对粗颗粒(如>100μm)的分离效率提升。
底流分流比增大(更多流体从底流排出),适合高含砂量、以去除粗颗粒为主的场景。
2. 对分离效率的负向作用
过大的溢流口:
溢流流速过高可能夹带未充分沉降的粗颗粒,导致溢流含砂量超标。
旋流器内压降下降,离心力不足,细颗粒分离效率降低。
过小的溢流口:
溢流流量受限,可能导致旋流器内压力过高,引发设备振动或泄漏。
细颗粒在旋流器内滞留时间过长,可能因絮凝或湍流作用重新混入底流,影响分离精度。
旋流器内压降降低,离心力减弱(因流速分布改变),细颗粒分离效率下降。
过小的底流口:
易形成 “砂桥” 堵塞,尤其当流体含大颗粒或高浓度砂时,导致分离失效。
底流流量过小可能引发 “空气柱倒吸”,破坏旋流器内稳定流场,降低分离效率。
三、二者的协同作用:最佳直径比例
底流口与溢流口直径的相对比例(Du/Do)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远大于单一参数。通常遵循以下规律:
1. 常规比例范围
对于以分离粗颗粒(>50μm)为主的旋流器,推荐 Du/Do=0.4∼0.6:
底流口相对较大,确保粗颗粒快速排出,避免堵塞。
对于细颗粒分离(<30μm),推荐 Du/Do=0.2∼0.4:
底流口较小,增强浓缩作用,延长细颗粒沉降时间。
2. 极端工况调整
高含砂量(>10%):需增大底流口(如 Du/Do=0.6∼0.8),防止砂粒堆积,牺牲部分细颗粒分离效率换取运行稳定性。
低含砂量(<1%)且高精度需求:减小底流口(如 Du/Do=0.1∼0.2),同时适当增大溢流口以增强离心力,提升细颗粒分离效果。
四、工程验证与优化方法
1. 分离效率评价指标
切割粒径(d50):分离效率为 50% 时的颗粒粒径,值越小表示对细颗粒分离能力越强。
溢流含砂率:溢流中砂粒质量占比,工业标准通常≤0.05%。
2. 实验优化步骤
固定旋流器直径和进口压力,调整 Du 和 Do 的比例(如从 0.3 逐步增至 0.7);
测试不同比例下的 d50 和溢流含砂率;
绘制 “Du/Do- 分离效率” 曲线,确定最佳比例(如 d50 最小且溢流含砂率达标的点)。
3. 动态调节技术
安装可调节式底流口(如锥形阀),根据实时含砂量自动调整开度:
含砂量升高时,增大底流口防止堵塞;
含砂量降低时,减小底流口提升细颗粒分离效率。
核心原则:底流口和溢流口直径需根据目标分离粒径、含砂量、流体性质协同优化,通过 “增大底流口提升粗颗粒效率,减小溢流口强化细颗粒分离” 的平衡策略,实现高效稳定运行。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性能曲线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最优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