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石英砂过滤器的滤料是否需要更换,需结合滤料的物理状态、过滤性能及运行参数综合判断,以下是具体的判断依据和方法:
一、基于过滤性能的直接判断(核心依据)
滤料的核心功能是截留杂质,若过滤效果持续恶化且无法通过反洗恢复,说明滤料已失去效用:
出水水质长期不达标
经规范反洗(如调整反洗强度、延长反洗时间、增加气洗步骤)后,出水浊度仍持续超过1NTU(设计标准通常≤1NTU),或悬浮物(SS)>5mg/L,且排除预处理失效(如原水浊度骤升)、设备故障(如布水不均)等因素,说明滤料吸附能力饱和或表面孔隙被不可逆堵塞(如有机物黏附、结垢)。
示例:原水浊度稳定在10NTU,过滤器出水浊度从正常的0.5NTU逐渐升至2.5NTU,反洗后仅短暂降至1.8NTU,且持续1周以上,需考虑更换滤料。
过滤周期大幅缩短
正常情况下,过滤器的运行周期(两次反洗间隔)应稳定在设计范围(如8-24小时)。若周期缩短至原设计的1/3以下(如从12小时缩至3小时),且反洗后压差仍快速上升(如2小时内ΔP从0.05MPa 升至0.15MPa),说明滤料截留能力下降(如孔隙被堵塞、滤料颗粒磨损变细导致比表面积减小),无法有效容纳杂质。
二、基于滤料物理状态的直观判断
通过观察滤料的外观和结构变化,判断其是否失去过滤活性:
滤料磨损与粉化
取表层和中层滤料(各约50g),用手搓捻:若出现大量细粉(搓后掌心残留明显粉尘),或滤料颗粒破碎率超过30%(100颗中30颗以上呈碎渣状),说明滤料因长期反洗摩擦、水流冲击已严重磨损,粒径变小导致滤层孔隙率下降,过滤阻力增大,且细粉易随出水进入后续系统,需更换。
对比新滤料:若滤料平均粒径较初始值减小20%以上(如原粒径0.8-1.2mm,现多数为0.5-0.7mm),即使出水暂时达标,也需提前更换(避免短期内快速失效)。
滤料板结或黏连
打开过滤器人孔观察:滤层表面或内部出现坚硬结块(厚度>10cm),反洗时无法通过水流或气流打散,或滤料颗粒间被黏性物质(如藻类、有机物、铁锰氧化物)黏连,形成“泥饼”状结构,导致滤层透水性差、反洗无效,需强制更换(局部板结可剔除后补充新料,大面积板结则需整体更换)。
滤料污染或异色
正常石英砂应为无色/乳白色,若滤料出现明显变色(如黄褐色、黑色),且经酸洗(5%盐酸浸泡2 小时)或碱洗(3%NaOH浸泡2小时)后仍无法恢复原色,说明被重金属(如铁、锰)、有机物或微生物深度污染,吸附位点完全被占据,过滤功能失效,必须更换。
三、基于运行时间与损耗的经验判断
常规更换周期
普通原水(浊度≤50NTU,无明显油污、有机物):石英砂滤料的正常使用寿命为1-2年,若运行环境良好(如预处理完善、反洗规范),可延长至2-3年;
恶劣原水(浊度>100NTU,或含油、高有机物、高硬度):滤料易污染、磨损,寿命缩短至6-12个月,需提前检查更换。
滤料填充量不足
设计滤层厚度(如1.2m)是保证过滤效果的基础,若因反洗流失、磨损等导致滤层厚度减少10%以上(如仅剩1.0m以下),且补充同规格滤料后仍无法维持过滤周期(如补充后1个月内再次出现周期缩短),说明残留滤料已失效,需整体更换。
四、辅助判断方法
小试验证:取待检测滤料500g,用清水冲洗后装入小型过滤柱,以原水相同流速过滤,若出水浊度>1NTU,且反洗后仍无改善,证明滤料已失去过滤能力;
对比新滤料性能:在相同运行条件下,用新滤料替换部分旧滤料后,若过滤周期延长30%以上、出水浊度下降50%以上,说明旧滤料已显著劣化,需全部更换。
总结
判断石英砂滤料是否更换的核心原则:“性能不达标、物理状态不可逆恶化、经济修复成本高于更换成本”。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出水水质、运行参数、滤料外观及使用年限综合评估,避免过早更换造成浪费,或延迟更换导致系统效率下降、后续设备污染(如RO膜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