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反冲洗过滤器的滤网是否需要更换,需结合过滤效果、设备运行状态、物理损伤等多维度观察,核心逻辑是:当滤网出现 “无法通过反冲恢复的过滤能力下降” 或 “物理结构损坏” 时,即需更换。
判断反冲洗过滤器的滤网是否需要更换,需结合过滤效果、设备运行状态、物理损伤等多维度观察,核心逻辑是:当滤网出现 “无法通过反冲恢复的过滤能力下降” 或 “物理结构损坏” 时,即需更换。以下是具体判断方法及对应场景:
一、通过过滤效果异常判断:滤网拦截能力失效
过滤效果是滤网核心功能,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滤网堵塞严重(反冲无法恢复)或孔隙破损导致:
1. 过滤后水质变差(最直接信号)
现象:后端用水或设备(如换热器、水泵)出现杂质沉积(如管道内壁结垢、喷头堵塞),或取样检测过滤后水中悬浮颗粒浓度明显升高(如原水浊度 10NTU,过滤后本应≤1NTU,现升至 3NTU 以上)。
原因:滤网可能出现破损(孔隙变大或局部撕裂),导致杂质未被拦截;或滤网长期使用后孔隙被不可逆堵塞(如胶体、油污黏附堵死),过滤面积减少,部分水流未经过滤直接穿透。
验证:取过滤后水样,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原本应被拦截的颗粒(如滤网精度 50μm,却发现 60μm 以上颗粒),或对比新滤网安装时的过滤效果,差异明显则需更换。
2. 过滤流量持续下降(反冲后无改善)
现象:在进水压力稳定的情况下,过滤流量长期低于设计流量的 70%(如设计流量 100m³/h,实际仅 60m³/h),且多次反冲后流量仍无明显回升(正常反冲后流量应恢复至设计值的 85% 以上)。
原因:滤网表面可能形成 “硬化垢层”(如钙镁沉淀、铁锰氧化物)或 “黏附性杂质”(如油污、微生物膜),反冲无法剥离,导致有效过滤面积大幅减少;或滤网孔隙被细颗粒(如黏土)“嵌死”(尤其普通编织网易出现)。
验证:停机后拆开过滤器,观察滤网表面是否有坚硬垢层(用手无法擦掉),或孔隙是否被杂质完全堵塞(透光观察无明显孔隙)。
二、通过反冲过程异常判断:清洗功能失效
反冲的作用是恢复滤网过滤能力,若反冲出现以下问题,说明滤网已不具备 “可恢复性”:
1. 反冲后排污口出水仍清澈(杂质无法被冲出)
现象:正常反冲时,排污口初期应排出高浊度污水(含滤网拦截的杂质),若反冲全程出水清澈(或仅轻微浑浊),且过滤流量仍低。
原因:滤网孔隙已被杂质 “完全堵死”(如水泥颗粒、胶体固化),杂质无法从滤网表面脱离;或滤网局部塌陷、变形(如长期高压运行导致),流道堵塞,杂质无法进入排污通道。
2. 反冲时间延长但效果仍差
现象:为恢复过滤效果,已将反冲时间从 30 秒延长至 1 分钟,反冲压力从 0.2MPa 提高至 0.4MPa,但过滤流量和水质仍无改善。
原因:滤网已达到 “极限污染状态”(超过可清洗阈值),或滤网材质老化(如塑料网脆化、金属网腐蚀),表面粗糙度过高(杂质更易附着),反冲无法恢复。
三、通过滤网物理状态判断:结构损坏
直接观察滤网的物理完整性,是判断是否更换的 “终极标准”:
1. 滤网破损(必须更换)
常见破损类型:
撕裂(如大颗粒杂质撞击、反冲压力过高):出现明显裂口(肉眼可见);
腐蚀穿孔(如处理含酸碱或氯离子的水):金属滤网表面出现针孔(尤其焊接处、边缘),透光观察有光点;
变形(如长期高温运行、安装时受力不均):滤网出现褶皱、塌陷,与支撑结构贴合不严(杂质可从缝隙流过)。
危害:破损后杂质会直接穿透滤网,污染后端系统,此时必须立即更换。
2. 滤网老化(性能衰减)
现象:滤网使用超过设计寿命(如金属网 3-5 年,塑料网 1-2 年),表面出现氧化层(金属网)、脆化(塑料网)或编织线松动(编织网孔隙变大)。
判断:用手触摸金属滤网,表面粗糙(氧化)或有粉末脱落;塑料网按压后易碎裂,或滤网边缘密封胶老化开裂(导致旁通漏水)。
四、辅助判断:结合运行数据与环境
运行时间:若过滤器长期处理高浊度(>10NTU)、高腐蚀性(如 pH<5 或>9)或含磨损性颗粒(如石英砂)的水,滤网寿命会缩短(如常规 3 年,实际 1-2 年就需更换),需提前检查。
压差异常波动:正常运行时,过滤压差(进口 - 出口)应稳定在 0.03-0.1MPa(反冲前),若压差突然骤升(如 1 小时内从 0.05MPa 升至 0.2MPa)或骤降(如从 0.08MPa 降至 0.02MPa),可能是滤网局部堵塞或破损,需拆机检查。
总结:滤网更换的核心判断标准
必须更换:滤网出现撕裂、穿孔、变形等物理破损;反冲后过滤水质仍超标(杂质穿透)。
建议更换:多次反冲后过滤流量仍低于设计值 70%;滤网表面形成无法清除的硬垢或孔隙堵塞;滤网已超过设计寿命且性能明显衰减。
通过 “过滤效果监测 + 反冲过程观察 + 滤网物理检查” 结合,可准确判断滤网是否需要更换,避免因滤网失效导致后端设备损坏或水质不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