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柱式自清洗过滤器是工业、市政等领域中实现高效、连续过滤的关键设备,其核心 “奥秘” 在于通过多柱式结构设计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合,实现 “过滤不中断、清洗全自动”。
多柱式自清洗过滤器是工业、市政等领域中实现高效、连续过滤的关键设备,其核心 “奥秘” 在于通过多柱式结构设计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合,实现 “过滤不中断、清洗全自动”。下面从结构、工作流程、自清洗机制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结构:多柱协同,各司其职
多柱式自清洗过滤器的结构围绕 “高效过滤 + 快速清洗” 设计,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外壳(筒体):作为水流通道的载体,内部预留多个过滤柱的安装位,通常采用耐腐蚀材质(如不锈钢、碳钢衬胶)。
过滤柱(滤芯组):核心过滤单元,数量根据处理量设计(常见 3-12 柱)。每个过滤柱内填充特定精度的滤芯(如金属网、烧结网、复合纤维膜),精度可从 5μm 到 500μm 不等,用于截留水中的悬浮物、颗粒杂质。
反冲洗系统:包括反冲洗泵(或利用系统自身压力)、电磁阀 / 气动阀、排污口。用于在清洗时向单个过滤柱反向注水,冲刷截留的杂质。
控制系统:由压差传感器、计时器、PLC 控制器组成,是“自清洗”的“大脑”,负责检测过滤状态并触发清洗指令。
分流 / 汇流装置:位于筒体两端,负责将原水均匀分配至各过滤柱,同时将过滤后的清水汇总输出。
二、工作流程:过滤与清洗“并行不冲突”
多柱式过滤器的核心优势是“过滤不中断”,其工作流程分为“正常过滤”和“自清洗”两个阶段,两者可同步进行:
1. 正常过滤阶段:多柱协同截留杂质
原水从筒体入口进入,经分流装置均匀分配至所有过滤柱。
水流穿过滤芯的孔隙时,杂质(如泥沙、铁锈、藻类)被滤芯截留,清水通过滤芯内部汇集至汇流装置,从出口流出。
随着过滤时间延长,滤芯表面截留的杂质增多,过滤柱前后的 “压差”(入口与出口的压力差)逐渐增大(杂质越多,阻力越大,压差越高)。
2. 自清洗阶段:单柱隔离清洗,其余继续工作
当过滤柱的压差达到设定值(通常 0.05-0.1MPa),或达到预设时间(如 8 小时),控制系统触发自清洗程序,单个或一组过滤柱被隔离清洗,其余过滤柱正常工作,确保整体过滤不中断:
隔离目标柱:控制系统通过电磁阀关闭待清洗过滤柱的 “进水阀” 和 “出水阀”,使其与主水流隔离。
反向冲洗:打开该过滤柱的 “反冲洗阀” 和 “排污阀”,利用系统余压(或反冲洗泵)将清水反向注入过滤柱(从滤芯内侧向外侧冲刷),将截留的杂质从排污口排出。
复位归位:清洗持续数十秒至几分钟(根据污染程度调整),完成后关闭反冲洗阀和排污阀,重新打开进水阀和出水阀,该过滤柱恢复过滤功能。
循环清洗:控制系统按预设顺序(如从第一柱到最后一柱)依次清洗所有过滤柱,直至全部恢复初始状态,压差回归正常。
三、自清洗的 “智能奥秘”:精准检测 + 高效控制
多柱式过滤器的 “自清洗” 并非简单的机械动作,而是依赖自动化系统的精准调控,核心逻辑包括:
污染检测:通过压差传感器实时监测过滤柱的压力变化(杂质积累的直接体现),相比 “定时清洗” 更精准(避免过度清洗或清洗不及时)。
时序控制:PLC 控制器预设清洗逻辑,确保每次只清洗 1-2 个过滤柱(避免多个柱同时清洗导致系统流量骤降),同时控制清洗时长、间隔,适配不同水质场景。
节能设计:反冲洗仅使用系统内的洁净水(无需额外水源),且单柱清洗流量小(仅为总流量的5%-10%),能耗极低。
四、核心优势:为什么 “多柱式” 更高效?
相比单柱式自清洗过滤器或手动清洗过滤器,多柱式的优势直接源于其结构设计:
连续供水不停车:清洗时仅隔离单个柱,其余正常工作,解决了传统过滤器 “清洗必停机” 的痛点,尤其适用于不能中断供水的场景(如循环水系统、市政供水)。
清洗更彻底:单柱独立清洗时,反向水流集中冲刷,杂质不易残留;而多柱轮流清洗可覆盖所有过滤单元,避免 “局部堵塞” 影响整体效率。
适应高负荷场景:多柱并行过滤时,总过滤面积更大,可处理更大流量(单台设备可达数百乃至数千立方米 / 小时),且抗冲击性强(如水质突然恶化时,多柱分担污染压力)。
五、应用场景: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它
多柱式自清洗过滤器广泛应用于:
工业循环水系统(如电厂、化工厂):过滤冷却水中的泥沙、微生物粘泥,保护换热器不结垢、不堵塞;
市政供水 / 污水处理: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或深度处理后的残留杂质;
农业灌溉:过滤水中的泥沙、杂草,避免滴灌 / 喷灌设备堵塞;
食品、制药行业:作为预处理设备,去除原料水中的颗粒杂质,保障产品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