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洗过滤器通过滤网截留杂质,再通过自动或手动冲洗清除滤网表面污染物,其冲洗效果直接影响过滤效率和设备寿命。以下是关键冲洗技巧,涵盖冲洗时机、参数控制、操作细节及常见问题处理:
一、精准把握冲洗时机(避免无效冲洗或过度污染)
冲洗的核心是在“滤网截留杂质未形成硬垢”且“未过度堵塞影响流量”时进行,可通过以下指标判断:
压差触发(最常用)
设定滤网进出口压差阈值(通常0.05-0.1MPa,根据滤网精度调整:精度越高,阈值越低,如50μm 滤网设0.05MPa,200μm滤网可设0.08MPa)。
当压差达到阈值时自动启动冲洗,避免压差过高(如>0.15MPa)导致杂质压实成“硬垢”,难以冲洗脱落。
定时冲洗(辅助补充)
若原水水质波动大(如间歇性含杂质),可设定固定冲洗周期(如4-8小时一次),与压差触发结合使用,防止杂质长期附着。
原水杂质含量低时(如浊度<5NTU),可延长周期(如12小时一次);杂质高时(如浊度>20NTU),缩短至2-4小时一次。
流量异常时强制冲洗
若未达压差或定时时间,但出水流量骤降(如降幅>15%),可能是滤网局部堵塞(如纤维、藻类缠绕),需手动启动冲洗。
二、优化冲洗参数(确保杂质彻底剥离)
自清洗过滤器的冲洗参数(时间、压力、流速)需根据滤网类型(金属网、楔形网、烧结网等)和杂质特性(颗粒状、黏性、纤维状)调整:
冲洗时间
常规颗粒杂质(如泥沙):单次冲洗30-60秒(通过吸吮扫描或刮板清理,确保滤网全表面覆盖)。
黏性杂质(如胶体、油污):延长至60-120秒,必要时分2-3次间隔冲洗(每次冲洗后停30秒,让杂质松弛再冲洗)。
纤维类杂质(如藻类、塑料丝):配合反向水流冲击,冲洗时间可增至90-150秒,避免纤维缠绕残留。
冲洗压力(反洗水压力)
冲洗水需有足够动能剥离杂质,通常反洗压力为0.2-0.4MPa(高于过滤器运行压力0.1-0.2MPa)。
金属硬滤网(如楔形网)可适当提高压力(0.3-0.4MPa);塑料或精密滤网(如50μm以下)需降低压力(0.2-0.25MPa),防止滤网破损。
冲洗流速与水量
自清洗过滤器多采用“自耗水冲洗”(用过滤后的清水反向冲洗),冲洗流速需达到3-5m/s(通过喷嘴或吸污器喷射),确保冲击力能剥离杂质。
控制冲洗水量:单次冲洗耗水量通常为过滤器处理量的0.5%-2%(如每小时处理100m³的过滤器,单次冲洗耗水0.5-2m³),避免浪费。
三、冲洗操作细节(提升清洁度的关键)
冲洗前“泄压”
自动冲洗时,设备会先关闭进水阀、打开排污阀泄压(约5-10秒),使滤网内外压力平衡,避免高压差下杂质被“压死”在滤网表面。
手动冲洗时需手动操作阀门,确保泄压彻底(观察压力表降至0.02MPa以下)。
分段冲洗(针对大型设备)
滤网面积较大时(如>1㎡),可采用“分区扫描冲洗”(如吸污器沿滤网轴向逐段移动),确保每部分都被高压水流冲击,避免边角残留杂质。
冲洗后的“排气”与“复位”
冲洗结束后,缓慢打开进水阀,同时打开排气阀排出滤网内空气(避免气堵导致流量不均),待水流稳定后关闭排气阀,恢复正常过滤。
四、特殊杂质的针对性处理
黏性杂质(如油污、胶体)
单纯水冲洗效果差,可在冲洗水中添加少量清洗剂(如中性洗涤剂,浓度0.5%-1%),或采用“水冲+气冲”组合(先气冲松动杂质,再水冲排出)。
缩短冲洗周期(如2-3小时一次),防止黏性杂质固化。
纤维/毛发类杂质
检查滤网是否有破损(纤维易从破损处缠绕),若有需及时修补;
冲洗时提高水流冲击力(如压力调至0.35-0.4MPa),或手动辅助清理缠绕的纤维。
高硬度颗粒(如石英砂、金属碎屑)
避免冲洗压力过高(防止颗粒划伤滤网),可延长冲洗时间(如120秒),利用水流持续冲刷使颗粒脱落。
五、日常维护与冲洗效果检查
定期检查冲洗后的滤网状态
停机时打开设备,观察滤网表面是否有残留杂质(尤其是边角和接缝处),若有需手动清理或调整冲洗参数(如延长时间、提高压力)。
记录冲洗数据,优化参数
记录每次冲洗的压差、时间、耗水量及出水水质,分析原水水质变化规律(如雨季杂质增多),动态调整冲洗阈值和周期。
避免“空冲”或“过冲”
空冲(杂质少却频繁冲洗)会浪费水资源且加速滤网磨损;过冲(杂质过多才冲洗)会导致滤网堵塞、寿命缩短,需通过参数精细化控制平衡。
总结
自清洗过滤器的冲洗技巧核心是:“时机准、参数优、细节细”——根据压差和水质精准触发冲洗,通过压力、时间、水流方式的优化确保杂质彻底清除,同时针对特殊污染物采取针对性措施,最终实现“高效过滤+低耗冲洗”的平衡。